大型民族舞劇
《天蟬地儺》 貴州祭神儺戲、侗族原生態音樂 假面背後的愛恨情天 大型民族舞劇《天蟬地儺》首次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文化和有着天籟之音美譽的「侗族大歌」同時搬上舞台。「儺」文化是一種源於遠古時代,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天神。《天蟬地儺》以古老而悠久的「儺」文化,結合侗族音樂等原生態藝術為主要創作素材,配合絕美的編舞、神秘魅惑的造型與震動心弦的劇力,展現出「儺」文化的獨特藝術魅力。《天蟬地儺》將於2013年8月16至18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隆重上演。
《天蟬地儺》講述一個終日將自己隱藏在儺戲面具背後的民間藝人的悲情故事:鄉村藝人倉是一位癡迷古老藝術和身懷絕技的青年,但臉上的疤痕讓他孤獨而自卑,在台上人前判若兩人。直至他邂逅美麗的侗族姑娘蟬,純真而美麗的愛情,溶化了倉冰封已久的心。可惜,命運沒有眷顧他們,一場愛恨情仇的衝突之後,風雪掩蓋了一切,留下一個殘缺的面具。人和神的角力,生與死的交融,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終將結束。
《天蟬地儺》在舞蹈方面,結合了「儺」戲、中國傳統戲曲、雜技、現代舞、中國古典舞和民族民間舞等,淋漓盡致地展現角色情感。音樂方面,吸收貴州「儺」文化、侗族大歌、西洋管弦樂等音樂元素進行創作,風格獨特、極富感染力。舞美方面,符號化貴州民族建築風格,體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服裝道具以民族服飾原始符號為素材的同時,採用現代設計理念創作出千姿百態的「儺」面具造型和絢麗的民族服飾,展示出多彩貴州詭秘綺麗的神韻風采,讓觀眾目不暇給,回味無窮。 《天蟬地儺》榮獲2009年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編導金獎和表演金獎。
大型民族舞劇《天蟬地儺》─演出資料 |
地點
|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
日期/時間
|
2013年8月16及17日 (五及六)晚上7:45
| 2013年8月17及18日 (六及日)下午3:00 |
票價
| $300、$240、$180 |
售票
| 門票現於城市電腦售票網發售 |
節目查詢
| (852) 3103 1806 / [email protected] |
購票熱線/網站
| (852) 2111 5999 / www.urbtix.hk | 適合6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香港舞蹈團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之權利 (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看護人、60歲或以上長者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半價優惠﹔香港舞蹈團「以舞會友」會員八折優惠) |
協辦單位:貴州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香港舞蹈團承蒙貴州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批准在港演出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天蟬地儺》
創作人員 | 總導演 /編舞 編劇 編舞 作曲 侗歌填詞 佈景設計 服裝設計 燈光設計 多媒體設計 多媒體CG創作 |
丁偉 (中央民族歌舞團副團長,國家一級導演) 李鋼音、丁偉 王玫、趙梁 李滄桑 李鋼音 龔勛、沈東輝 阿寬、吳杰 鄧煒培 王捷 曹文波、曾珍、李凌、鄭佳、汪文華、徐巍、曾銘
|
丁偉 總導演 /編舞 國家一級導演及中央民族歌舞團副團長,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八佳青年舞蹈創作家殊榮。作品曾獲第十屆日本琦玉國際舞蹈比賽創作銀獎、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比賽創作金、銀、銅獎及第三屆全國舞蹈比賽創作金獎。多次榮獲「荷花獎」﹝包括《天蟬地儺》﹞、「桃李杯」、「孔雀獎」等多個大賽的創作金獎,更被多個國家級藝術表演團體和教學單位列為保留或教學劇目,並介紹到世界各地上演,代表作包括:大型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舞蹈晚會《華夏舞魂》、舞蹈作品《小河淌水》、《天堂》、《高原春風》、《太陽和月亮》等一百二十餘個。
|